Imo

哪里有人在烧书,哪里最后就烧人

d爆

曾折柳:

几天之前,我在感叹:“不知道为什么,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出来的东西日渐垃圾了,中文的优质内容生产者都去哪里了?” 其实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的内心里是有一个备选答案的,我觉得中文产出质量的下滑,其实是和日渐严苛的审查阉割有直接关系的。


 


我的微博注册于2011年5月,那年我上高一,很多00后可能不能相信,七年前的互联网是怎样的一片乐土。那个时候的微博,是我国第一公共讨论平台,“公知”尚还不是一个贬义词,许多意见领袖在社会评论领域力量巨大,一些我们现在都逐渐淡忘的大V,那个时候都赤诚相见。那个时候的微博上满都是对于民生大事和经济政治的论战,对于尚且年幼的我来说,这些论战无异于启蒙运动,很多奠定我三观的重要书籍都是在那些论战中了解到阅读到的。


 


拐点就是2013年。


 


从2013年开始,第一批大V隐去,互联网的讨论焦点逐渐娱乐化,这是大层面上;在小层面上,智能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,把这个国家上至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,下至十二三岁的初中生都联系在了一个巨大的平等的叙述平台上。新的数据,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8亿,这个数据已经几近饱和,增无可增。


 


在某种层面上,用户质量的下滑带来了中文产出信息的泛滥和滑坡。在一个足够大的样本之下,怎样头脑空空的用户振臂一呼,都能得到无数的回应和拥护,并且,越是情绪极端、空洞碎片和自鸣得意的信息和表述越是容易得到认可和传播。




最后的结果就是,无数这样的用户聚集在一个圈子里,在互相的交流和点赞之后,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极端,并且合起伙来用这样的自信和极端去排除异己、借题发挥和控制言论。


 


其中最直观和典型的代表就是粉圈文化,无数心智不成熟的小朋友在粉圈里被洗脑,化作了利刃和刀锋去攻击任何被认定为“黑”的个人和信息,愈演愈烈,令人窒息。


 


最近CM圈的骂战也是这样,我其实并不想论证the headhole她到底有没有恶意,我更想讨论的是,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去审判一篇小小的同人创作有没有恶意,究竟谁有这个权利来审判她的创作有没有恶意?


 


其实在这场骂战中,我最失望的,并不是有组织有目的地抹黑和攻击,而是有些人过来礼貌和疏离的劝说the headhole :“tag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,你应当主动让步删文封笔”。




种种如此,无非就是在用群体碾碎个人,用莫须有的“规矩”来审查和阉割一个圈子外的文章。


 


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个人能证明自己的创作是毫无恶意的,只要愿意,人们可以从任何一句话中解读出恶意。唯一证明自己毫无恶意的方式,就是不再创作。


 


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,这就是优质创作者越来越少的答案。


 


 ps,占tag致歉

评论
热度(91)
回到首页
© Imo | Powered by LOFTER